奈思比:未來10年就是中美競爭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10819/140/2x5dk.html
2011/08/19 07:04記者陳曼儂/台北報導
旺報【記者陳曼儂/台北報導】
1982年出版《大趨勢》、並讓「megatrend」成為關鍵詞彙的趨勢觀察家約翰.奈思比與其夫人桃樂絲昨日在台灣發表專題演講;約翰.奈思比表示,未來就是中美競爭、全球經濟,台灣若有人才、有能量,就能加入世界,不要為「虛無飄渺」的政治議題而搞錯重點,經濟才是核心。
國家心態要變得像公司
約翰.奈思比說,1996年時他曾與前大陸國家主席江澤民見面,那時正是兩岸緊張最高點,他跟江澤民說,台灣有一個小小故事,已讓全世界都聽到,中國是一篇大型史詩,卻講得一塌糊塗。
然而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,中國的崛起全球注目,桃樂絲表示,亞洲一定會興起、大中華一定會興起,2035年中國大陸總體經濟量會超過美國,因為在這邊可以感受到「開放的心胸」,美國永遠不會跟中國取經,他們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,是「說教」的社會,但中國則是「學習」的社會。
桃樂絲說,世界競賽規則已經改變,過去軍力等於財富,然而西方財富是透過殖民、剝削而來,現在則要看全球競爭力,國家心態應要變得像「公司」。
桃樂絲表示,以公司來比喻,美國有一個執行長、卻有兩個董事會,一直在花力氣想盡辦法證明對方是錯的;歐盟沒有執行長,卻有27個董事會,而且每個董事心裡想的還不一樣,讓歐債問題短時間內不可能解決;相對來說,中國只有一個執行長、一個董事會,一旦拍板定案就會貫徹執行,這就是西方要學習的部分。歐盟因為政治問題已經逐漸走下坡,在世界舞台上,中國是閃亮巨星,因為中產階級興起,這樣的市場就比歐美加起來還要大。
台灣要更開放更國際化
約翰.奈思比說,所謂的「金磚4國」,只是個虛幻故事,未來10年一定是中國與美國分庭抗禮、雙雄並起的局面,而且不再是像20世紀末的「意識型態」的冷戰、抗爭,「經濟」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。
約翰.奈思比曾與馬英九在高鐵上談話,他建議台灣應該要更開放、更國際化,走進國際市場,他們以瑞士雀巢公司為例,98%收入來自外國,股權60%在外資手上,員工也超過90%以上不在瑞士工作,但他們卻能賺進大筆瑞士法郎。
約翰.奈思比說,重點不是國家好不好,而是企業的產業體質好不好,因為接下來趨勢就是全球的產業,你的對手不是國家、不是區域經濟,而是同業。
有人擔憂台灣20年後沒有競爭力,約翰.奈思比聽到這個問題反而直問「你怎麼會覺得台灣沒有競爭力?」他說,未來趨勢就像現在的歐洲足球隊一樣,招募優秀選手是來自世界各國,台灣人光是會說中文、英文,就已經有雙語優勢,而且台灣是充滿能量的一個地方,不需要妄自菲薄。